查看原文
其他

破解“看病难”,这家医院开出了什么“药方”

吴自锋 李宝华 当代江西 2023-08-22

作为全省日均门诊量最大的三甲医院,南大一附院如何担起大医院之责,让群众安心“看好病”?


让群众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然而优质医疗资源稀缺,患者排队时间长、看病多次跑等问题饱受诟病。“看病难”成了老百姓常见的“烦心事”。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大一附院”)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为出发点,瞄准问题“靶心”,创新服务模式,努力变就医“痛点”为服务“亮点”。

24小时内完成检查、入院,居家医疗,家门口就医……作为全省日均门诊量最大的三甲医院,南大一附院如何担起大医院之责,让群众安心“看好病”?

破解“一床难求”难题

4月,来自南昌的赵姓患者到南大一附院办理预住院,2天后,他将住进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正式住院之前,他可以进行术前必要的心电图、彩超、抽血等查验。

“边检查边等床位,住院手续一步到位,出院还可以床旁结算,费用一起报销,方便多了。”赵姓患者由衷地说。

什么是预住院?

据医院党委书记谭友文介绍,针对疾病诊断明确、病情相对稳定的病人,在暂时没有床位的情况下先办理预住院,由医护人员引导病人完成术前相关查验,再安排正式入住病区。

南昌一附院实行一站式办理预住院模式。 南大一附院/供图

“预住院期间,不收取床位费、诊疗费等费用,术前查验等相关费用均可纳入医保结算。”住院服务中心主任余其春说:“病人可以边查验边等床位,大大缩短了等待时间。”

大医院“一床难求”,是“看病难”的突出问题。群众的难题就是医院的考题,怎么办?

解难题才能促发展。南大一附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胡勃说:“今年主题教育启动后,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重点围绕‘如何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开展调研。班子成员逐个科室走访,分析病床使用数据,在此基础上绘制‘作战图’。”

调研发现,尽管医院床位日常使用接近饱和,但不同科室、病区和院区之间使用强度各有不同。“既要尽可能挖掘床位使用潜力,也要优化重塑住院管理模式,最大限度释放床位潜能。”谭友文表示。

找到线头才能捋顺丝线。这个“线头”,就是打破科室之间壁垒。

在住院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一位小腿骨折的患者需紧急入院,但此时骨科病房已满,余其春登录床位调配系统,进入“跨科处置”模块,很快,系统根据“楼层接近、病种接近”原则,在下一楼层的眼口病区找到空置病房。

为破解“病床不足”难题,南大一附院充分挖掘各科室闲置病房资源,探索建立床位调配流程,跨科室、病区、院区统筹调配,为患者全院找床。今年以来,医院已为近200名候床患者找到床位。

与此同时,系统性优化管理的探索也在进行。2019年起,该院探索基于床位集中预约统筹管理的预住院模式,在胸外科、呼吸科、骨科等科室试点推广。

改革的效果是显著的。以胸外科为例,改革后平均住院日缩短2.05天,有效缓解了床位紧张局面,实现了床位利用率最大化。

大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之一,是管理方式从过去的粗放式向内涵式、集约型、高效化转变。管理越精细,服务潜能越大,优质医疗资源就越能惠及更多群众。

“效率就是服务,便捷就是公平。我们把有限的医疗资源尽可能地分配给需要的病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谭友文表示。

主题教育期间,南大一附院坚持学以思、不走样,思以行、不走偏,行以成、不走虚,立足于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以实招硬招检验主题教育的成效。

南大一附院成功完成全省首例二次肺移植手术。 南大一附院/供图

优质资源“搬”到家门口

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是全省乃至全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客观现实。优质医疗资源通常集中在大城市,为治好病,不少家庭不惜奔波就诊。

如何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南大一附院的做法是:资源下沉。

作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医疗资源沉下去惠及更多群众,是南大一附院的矢志追求。

家住南昌高新区的李姓患者患有多年慢性尿毒症,过去,他每周需3次往返医院进行血液透析。在南大一附院托管高新区人民医院后,如今,他只需步行10分钟便可到高新院区接受治疗。在这里,他能享受到和南大一附院同样的诊疗服务。

高新区人民医院由高新区出资建设,南大一附院负责运营管理,南大一附院派出40余位骨干医生进驻,指导开展日常诊疗和技术攻关。像这样资源共享的合作医院,目前已经开办了3家。

托管办院只是南大一附院众多资源下沉模式中的一种。20家紧密型医联体、33个专科联盟、8家对口帮扶医院、5家合作办科、覆盖百余家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协作网……

多年来,一张以南大一附院为中心的医疗合作网络正越织越密。在这张网络里,每一个节点辐射的就是一片区域,服务的就是一方群众。

依托南大一附院这个综合平台,资源在不断扩散的网络中加速下沉,技术也在网络中开枝散叶。

5月10日上午,宜春市人民医院向南大一附院远程医学中心发起远程紧急会诊申请,中心接诊后立即响应,迅速组织会诊。患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突发双眼模糊伴视力下降,经当地医院治疗症状未见改善。远程医学中心为患者开通“急会诊”绿色通道,当即邀请心身医学科、眼科及风湿免疫科专家联合会诊。

会诊过程中,南大一附院专家通过病情介绍及影像资料,初步诊断为眼部视网膜炎,并提出治疗建议,在规范治疗一周后,患者基础疾病稳定,视力逐渐恢复。

在“织网”的同时,资源也在加速向弱势群体输送。

今年4月,“汤利萍伤口造口护理工作室”在南大一附院成立。这个省内首家专科护理工作室,致力于免费为居家患者提供造口、慢性伤口、康复训练等多项上门护理服务。

资源下沉、技术扩散、服务上门。这张网络的最终目标,是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最大程度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让更多患者在区域内得到有效救治。

“社会对我们有更高的期待,我们必须担负更大的责任。一家医院的服务能力始终是有限的,我们着眼于建设资源共享网络,让更多需要的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谭友文说。

南大一附院“如亲陪诊”志愿者为患者答疑解惑。 南大一附院/供图

享受指尖上的医疗服务

过去,“等死人、跑断腿”常常让患者苦不堪言。看病时间长、流程多,尤其是异地患者和慢性病患者,频繁的旅途奔波及饮食住宿,极大加重了他们的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

如何让看病一步到位?

2020年1月,南大一附院互联网医院应运而生,在全省率先开创在线处方、在线复诊、远程会诊、互联网+护理等在线医疗服务模式。

说起互联网医院,来自宜春的张女士感触尤深。前两天,她在互联网医院完成了例行复诊,在线医保支付不仅即时报销,还收到了医院方面寄来的药品。“再也不用每次都往医院跑了,手机上就能看病。”张女士喜形于色。

张女士患有糖尿病。以前,她每3个月需到南大一附院复诊一次。“每次去医院都是一次考验,费时费力,劳神伤财。”张女士说。

如今,她只需手机登录互联网医院,进入“专家咨询”通道,就有医生在线接诊,不仅实现系统智能审方,药品还能免运费“配送到家”。在线上,药费医保报销部分可直接结算,如同在实体医院刷卡购药一样。

刷卡、买药、送到家,接续性的诊疗服务,让患者不再为冗长的等候而发愁。

实际上,早在2018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就鼓励互联网医院积极为患者在线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服务及远程指导,但由于技术壁垒和医保基金监管等难点,一直未能解决线上医保支付这一难题。

难题在哪里,突破口就在哪里。去年10月,南大一附院攻克互联网医院、HIS系统、支付系统与医保局中台系统等多系统跳转及医保基金合理使用监管多个难点,率先在全省打通慢病线上医保支付“最后一公里”。

南大一附院工作人员帮助患者家属办理医保申报。 南大一附院/供图

如今,更多患者像张女士一样,指尖点一点,就能享受到健康咨询、在线复诊、报告查询、护理到家、随访管理等一系列优质医疗服务,足不出户一样高效就医。

新的诊疗方式,将大量门诊需求导至线上。为了方便患者就诊,该院推行“线上开卡、入院登记、床位预约及住院清单查询”等全流程线上一键办理模式,患者手机预约、手机挂号,不用各个窗口跑,到院即可入住。

“互联网医院云集优质医疗资源,它最大特点在于实现线上线下互通。”谭友文说:“更大的意义在于,不仅方便患者就医,更有效区分重症和一般患者的用医需求,促进了医疗资源的科学分配。”

网上诊疗越热闹,群众就医就越方便。

自去年10月互联网医院成立以来,该院38个科室,近千名专家齐聚线上坐诊,累计用户数达71万余人,咨询量13.3万余人次,免运费配送药品3.7万余人次,总服务量达27.2万余人次。

截至目前,南大一附院网上医院每月平均问诊服务近万人次。网上就诊,在方便患者就医咨询的同时,极大缓解了门诊窗口的压力。

“我们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致力于实现小病不出门、大病不奔波、服务零距离,在提升民生温度的同时,努力增加群众的幸福厚度。”谭友文说。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七一”你会想起哪首歌?
玉山凭啥八获“浙商最佳投资城市”
“钢铁战士”这样炼成
探秘全国首个5G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
万寿宫何以成为古代江西人的“文化图腾”
500年才出一个王锡良!
国宝朱鹮缘何恋上婺源
“马前托孤”后续
赣粤“生态对赌”赌出了啥

我们该如何治愈“考后综合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